行业资讯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星空资讯 > 行业资讯 >
      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“活水”哪里来,青少年科技创新是源头之一。今天上午,第32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科学会堂拉开帷幕。较去年增长近50%的报名参赛项目和人数,让这项既不加分也不具保送资格的青少年赛事人气爆棚,比赛现场热闹非凡。几乎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“同脉搏”,近三年来,大赛参赛人数持续呈现两位数增长,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创新小粉丝。

 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

  去年申报3000多个参赛项目,今年近4500个项目报名参赛,一年增长了130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,让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都连呼没想到。今年初,“减负”成为上海两会的热议话题。众多校外培训机构纷纷“瘦身”,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却热度和人气陡增。

  “越来越多的孩子,无论是小学生、初中生还是高中生,开始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,尝试做点研究,打磨创新思维。”上海市科协科学教育中心副主任徐恒巍告诉记者,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助于孩子们融会贯通学科知识,找准个人兴趣,重拾好奇心。在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变家长老师“要我学”为积极主动地“我要学”。

  据介绍,为提升本市青少年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,市科协引入国际STEM教育理念,联合所属学会、协会、研究会及多所高校,打造了一整套在线实验预约系统、STEM综合素养测评系统等平台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报名者,都可以进入学习平台参与STEM测试和学习,科学、技术,工程、数学“功力”大涨。

  “数量增”还须“质量高”

  不过,本届大赛猛增的1000多个创新项目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。相比较工程技术、生物化学、数学物理等纯科学领域,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意创新以论文和调研呈现,花费时间较少,青少年能进行的深入分析也比较有限,相对容易完成,可短时间报名参赛。

  例如,本次有参赛项目通过分析年初的“老虎伤人”事件,探究非理性伤害事故背后的成因。然而,今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报期限是1月5日后的一个月之内,“老虎伤人”事件恰好发生在这当中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要想透彻研究一个偶发社会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,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  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设置社会科学项目,本意是希望学生们用科学思维研究社会现象,寻找社会现象表象下的”十万个为什么“。不过,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项目更像是为了参赛而参赛,“急就章”色彩明显。

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专家告诉记者,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数量猛增的同时,也应该不断提升质量。社会科学参赛项目不要流于社会现象的描述或调研,而是要花更多时间进一步探究其成因,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深入挖掘社会热点话题。而在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,应该鼓励更多学有余力的青少年开启创新智慧。

转自:《新民网》


Copyright © 未来菁英国际教育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京ICP备19059915号
 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中路25号牛顿办公区南区606  100097
咨询热线:17316031896